作為四、1班筆友會(即家校共建學習社區專題講座)的一名“專門同學”,從上一節課開始,我便借著這樣的機會走進張奶奶的“童話”課堂。
張奶奶是美視學校小學部第一個學生社團“朝暉文學社”的創辦人,也是孩子們眼中最會講故事、寫故事的奶奶,更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良師益友。作為她眾多粉絲中的一員,我這個“專門同學”在這個秋天里,有幸再次開始了我的學習之旅。
無論是“十六字”還是“手開會”,對于四年級的孩子,以及同堂學習的“偶爾同學們”“跟班同學”與“專門同學”而言都是一次嶄新的啟程。

幽默,是張奶奶課堂中不變的風格。因此,課堂中總不乏滿含笑意的清脆童聲,也總能看到師生之間情不自禁的會心一笑。在笑聲中跨越年齡的距離,課堂上的奶奶就是老師。這個特別的課堂是六十多歲的奶奶與十歲左右孩子的對話與聆聽、商議與質疑、欣賞與肯定……
拋出話題、帶出思考、竟然節節追問——有多少次孩子們在體會從“山窮水盡”到“柳暗花明”;有多少次被拉著手從座位上起立的娃娃體會著被鼓勵“……你能說……”“……沒有那么簡單……”到小手高高舉起,那么挺拔自信……
是的,張奶奶的課堂就是這樣。孩子們在輕松幽默中被“打磨”著。這不僅僅是習作訓練課堂,更是思維的訓練場。從口語表達的完整到思考的深度、廣度、細致度逐一要求著,最后凝成筆頭語言的個性流暢。其實,這個歷程就是我們PYP高段的孩子學習母語時必修的重要而嚴謹的鍛煉過程。
如果沒有“手開會”,我想孩子們可能沒有那么深刻地“理解手勢”,那么認真地“感謝服務”,那么靜心地“聆聽委屈”,那么明白“真誠交流”……
孩子們積極勇敢地分享“智慧花”時,從那稚嫩的聲音里,同堂學習的我時時被感動著。課中這一幕給我印象尤為深刻:……張奶奶再次給孩子們提出新挑戰——“生活中,手為我們服務的事例有哪些?你能先講事例,再進行提煉概括嗎?”當時,原本興奮著的孩子們一下子安靜下來了。不過,很快,一只小手舉起來、兩只小手、三只……
孩子們的聲音一次比一次自信:“從用手寫字想到學習;從用手打球到鍛煉;從握手到交流……”孩子們不斷克服著自己的羞怯,勇敢地嘗試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他們知道,無論說得精彩還是平淡,都能得到奶奶的一個擁抱、一次點贊。那么,還有什么理由不去試試?不去試試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
從這許多動人的童聲中,我認識了多多、豆豆、柯羽、成成……
從這許多真實的細微處,我除了和孩子們一起沉浸在“筆友會”的“揭秘”里,也深深感念這個課堂上能以文學的影響力給孩子們的成長涂上最溫暖的底色,是多么值得尊敬!
校園秋色如畫,有青蔥翠綠的生機,也有金色點染的風華。當你走在這樣的校園里,興許會和我一樣靜靜欣賞,再將這一段秋天的童話收藏!